爱亲忘贤,仁而未义也。
……孔子告诫当时儒者不要成为民间老百姓(小人)的巫师神汉,而要成为士大夫所应承担的圣人礼制的守卫者和传承者。由于儒家思想的全面性和孔子有教无类的开放态度,以及持续性的教育活动,儒家吸引了一大批信奉这样原则的人——经常被提到的说法是弟子三千,贤人七十二——并成为诸子百家中社会影响力最大的群体。
用万乘之国,则举错而定,一朝而伯。荀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家思想逐渐走红的时期,因此,荀子一方面要强调儒家与法家的不同,同时也要强调儒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达不离道,故民不失望焉。儒者兼此而有之,犹且不敢言仁也。非其有而取之,非义也。
早期儒家特别强调对于权力体系的独立精神。历史上任何一种思想和学派,肯定不是凭空出现的,儒家也不是在孔子出生之后突然冒出来的,而是对之前漫长的社会和思想演化所积累的文化资源的一种凝结。其后虽仍有墨家讲天志明鬼,拟恢复夏道,可是基本上已脱离神与巫的时代了。
太平道并无教主,天师道也只依托老君。奉新出太上老君为名,正显示了太平道与天师道的革命性质。讲思想史,不能没有这点基本认识。其《读史札记》云:《后汉书·皇甫嵩传》言张角奉事黄老道,则角与桓市,所事正同。
这几个例子,显示了天师道的《老子想尔注》也跟《太平经》一样受到汉代儒家讲经注疏传统的影响。巫的那部分,一直延续在儒学史学哲学中。
盖张道陵本世儒生,其教亦非巫道也。正如史书中记载西域来中国传法之僧人多幻术,那么我们能引一堆这样的材料,说佛教与变魔术的幻人起源上相同,或相去必不甚远吗?道教有方术,佛教、基督教、伊斯兰教又何尝没有?然此乃制度化宗教中之方术,与巫现实有本质上的差异也。自从《太平经》出现以后,渐渐建立的制度化宗教一道教,便不能再说它只是个巫师的组织。此种宗教意识在中国,比在希腊更强烈,但一直保持着纯粹巫术的性质。
但它拥有明显的、属于自己的精神,不只是秘法传授者(Mystagog),情形也是如此。这一说法在宗教上乃一大突破,因为它摆脱了巫术信仰中的精灵作祟致病说,而要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。治宗教史不能直接采用这种的说辞。由个人说,端神靖身,乃治之本也、寿之征也。
因此这其间才有神灵不灵的问题。即栾巴之所好,恐亦不外乎此也。
《陆先生道门科略》:盟威清约之正教注: 盟威法,师不受钱,神不饮食,谓之清约。依后来南朝大道士陆修静的描述,汉末,张道陵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天师道教士组织,置廿四治,三十六靖庐,内外道士二千四百人,下千二百官,欲荡涤宇宙,明正三五,周天匝地,不得复有淫邪之鬼。
唐朝王悬河修《三洞珠囊》载上经云:受老子经,不奉混俗祠祀即是此义。修德的内在动向成了人的生命追求,撇开了君巫,自己通天,可以天人合一。刘宋时徐氏《三天内解经》卷上说得好: 下古僭薄,妖恶转兴,酌祭巫鬼,真伪不分。所以底下还不妨稍岔出去,做点建议。又一说曰:喜怒五行战伤者,人病死,不复待罪满也。第一项,详乙部《解承负诀》。
到孔子更是全面人文化,祭神如神在、未知生焉知死、未能事人焉能事鬼。又外说秉权富贵而骄世,即有笘也。
所以有时它会自称善道,叫人积善行善。每个人只要诵读具客观意义的经书,便可理解一切奥义。
我则以为:(一)、《想尔注》之年代或注与戒的关系,仍可进一步讨论。如崑仑派掌门那样的一代名宿,也会立刻被打得不成人形,然后尸身从圈子中抛出。
认为所有原始民族都有巫的阶段,但大多数的民族,尤其是西方,它的巫后来分化了,一方面变成科学,另一方面变成宗教。《后汉书?郎觊传》载郎氏《上书荐黄琼李固复条便宜四事》之四,即抨击当时朝廷广为祷祈,荐祭山川,暴龙移市。道教不过是个巫师的组织。之后,中国文化走向了「内向超越」。
又一说曰:道人宁施人,勿为人所施等等都絮絮如经生之讲章(第二届敦煌会议论文,1990年,台北)。夏人尚鬼,殷商凡事都要占卜,君王即是大巫。
韦伯的宗教社会学,代表了西方人对道教的一般认识(当然,你懂的,近代中国人又都是学着西方人看中国的)。治病不针炙汤药,唯服符水首罪,改行章奏而已。
鲁之治,颇留意于人民生计。谁想攻入,破解奥秘,都不能只盯着其中一人手上的黑索。
因此《病归天有费诀》曰:过无大小,上闻于天,是人自过,何所怨天书?书有戒而不用其行,得病乃惶,焉可免焉? 《太平经》所谓太平也者,也因此而非经济问题,也不是均产反封建的问题,而是人的生命归向问题。就像儒家讲《易经》,江湖术士、巫祝也讲《易经》,可是没有人会说那些巫师术士是儒家,或说儒家就是个巫师集团。岂倡此道者,以淫祀无福,妄耗民财,思有以革除之,乃为是以毒攻毒之计欤?(《乙帙·黄老君条》) 此,已能知道教进行宗教革命之意,惟未及深入研究道教之改革属何种性质、如何革新而已。但从根本上说,它主张人之吉凶命数都是自己造的,故积善、积功才是使身体康健长寿的最佳办法。
无知小民仍不免祈禳佑祷、奉事鬼神,或讲风水命数,而主流社会确已人文化,并以此转过来教化群氓,改移风俗。前辈欲探究竟,而终于摋羽无功者亦不计其数,何况是根本不懂道教的呢。
遗风旧俗,仅存于氓庶。我尝开玩笑说,儒道佛三家,在中国文化中,犹如金庸小说《倚天屠龙记》所写少林渡厄、渡劫、渡难三大高僧因坐了30多年枯禅,而心意相通,此呼彼应,结成的「金刚伏魔圈」。
影响近代中国学者甚大的韦伯(M.Weber),在他《中国的宗教:儒教与道教》书中曾说:在中国巫术,从未被伟大的救赎预言或本土的救世主宗教所取代。只有天子祭天、三公祭五岳、诸侯祭山川、民人五腊吉日祠先人、二月八月祭社灶仍被允许。